襄邑道中
陈与义〔宋代〕
飞花两岸照船红,百里榆堤半日风。
卧看满天云不动,不知云与我俱东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两岸原野落花缤纷,将船只都映红,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,半日工夫就到了百里以外的地方。
躺卧在船上望着满天白云 ,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,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。
注释
襄邑:今河南省睢(suī)县,在开封(北宋京城)东南150里,惠济河从境内通过。
榆堤:栽满榆树的河堤。
不知:不知道。
俱东: 俱: 一起 指一起向东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傅德岷 .《唐宋诗鉴赏辞典》 :崇文书局 ,2005 .
创作背景
这首诗作于公元1117年(政和七年),作者任满经襄邑入京时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傅德岷 .《唐宋诗鉴赏辞典》 :崇文书局 ,2005 .
2、
傅璇琮 .《中国诗学大辞典》 :浙江教育出版社 ,1999 .
3、
余冠英 .《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》 :江苏古籍出版社 ,1989 .
赏析
此诗通过对乘船东行,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,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,表达了诗人这次远行,非常轻松畅快,心旷神怡。
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。首句写两岸飞花,一望通红,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。用“红”字形容“飞花”的颜色,这是“显色字”,诗中常用;但这里却用得很别致。花是“红”的,这是本色;船本不红,被花照“红”,这是染色。作者不说“飞花”红而说飞花“照船红”,于染色中见本色,则“两岸”与“船”,都被“红”光所笼罩。
次句也写了颜色:“榆堤”,是长满榆树的堤岸;“飞花两岸”,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,两岸榆树,自然是一派新绿。只说“榆堤”而绿色已暗寓
简析
《襄邑道中》是一首七言绝句。诗人此行是任开德府教授期满,入京待选,因此志得意满,心情舒畅,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即景抒怀诗。 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。首句写两岸飞花,一望通红,把诗人所坐的船都照红了;次句也写了颜色,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,两岸榆树,自然是一派新绿;三、四两句则通过仰卧看云表现其闲适心情。全诗语言清新明丽,富有哲思,极有艺术感染力。
陈与义
陈与义(1090-1138),字去非,号简斋,汉族,其先祖居京兆,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,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(现在属河南)。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(1090年),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(1138年)。北宋末,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,同时也工于填词。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,却别具风格,尤近于苏东坡,语意超绝,笔力横空,疏朗明快,自然浑成,著有《简斋集》。 696篇诗文 148条名句
丑奴儿近·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
辛弃疾〔宋代〕
千峰云起,骤雨一霎儿价。更远树斜阳,风景怎生图画。青旗卖酒,山那畔、别有人家,只消山水光中,无事过这一夏。
午醉醒时,松窗竹户,万千潇洒。野鸟飞来,又是一般闲暇。却怪白鸥,觑着人、欲下未下。旧盟都在,新来莫是,别有说话。
三台·清明应制
万俟咏〔宋代〕
见梨花初带夜月,海棠半含朝雨。内苑春、不禁过青门,御沟涨、潜通南浦。东风静、细柳垂金缕。望凤阙、非烟非雾。好时代、朝野多欢,遍九陌、太平箫鼓。
乍莺儿百啭断续,燕子飞来飞去。近绿水、台榭映秋千,斗草聚、双双游女。饧香更、酒冷踏青路。会暗识、夭桃朱户。向晚骤、宝马雕鞍,醉襟惹、乱花飞絮。
正轻寒轻暖漏永,半阴半晴云暮。禁火天、已是试新妆,岁华到、三分佳处。清明看、汉宫传蜡炬。散翠烟、飞入槐府。敛兵卫、阊阖门开,住传宣、又还休务。